重点初中:1大连市格致中学 2 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 3 大连市辽师大学附属中学 4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重点小学:1 沙河口区李家街小学 2 沙河口区华北路小学 3 沙河口区玉华小学 4 沙河口区书香园小学 5 沙河口区春柳小学 6 沙河口区文苑小学 7 沙河口区绿波小学 8 大连市甘井子区知远小学 9 沙河口区西山小学 10 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 11 沙河口区抚顺街小学 12 沙河口区白山路小学 13 沙河口区南平小学 14 沙河口区兴工小学 15 沙河口区黑石礁小学 16 沙河口区星海小学 17 沙河口区胜利小学 18 沙河口区新兴小学
困难的年代,苦味的回忆——其中老师同学们还躲过了一劫,现在庆幸之余,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当年,小学设在村里的两间老旧的泥瓦房里,门口、窗户、书桌、条凳、黑板乃至于墙壁等等,与周围民居相协调,都可以用破旧来描述。
就一个本村的男老师,已经50出头,带一至三年级共四五十个学生。至于老师是怎么上课来着,印象中的确是模糊了,反正是在“文革”后期,学习好像也不是主要的。
依稀记得一些场景:老师安排一二年级写生字或算算个位数后,接着给三年级讲课,待三年级也做起作业之后,又过来给一二年级的上课。或是都布置了简单的语文算术作业,老师就呆立一旁卷起喇叭筒来吞云吐雾若有所思…….
没有人敲钟打铃,没有人协助。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下课,上课讲什么内容,又布置什么课堂作业(当时完全没有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的说法,百分之百可信可靠),完全由老师自由裁决。
教室门前是一个比较宽阔的泥巴坪子,也是小伙伴们为数不多的欢乐比较集中的地方。放学后或者晚饭后,因为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游戏机过瘾,大家都不约而同来这里玩耍,除非遇上下雨天气。
大约是我在二年级的春学期,我们小学全体师生集体躲过了一个大大的劫难。当时一周上五天半课,周四下午老师到大队部(相当于现在的村委)完小集中学习,无人看管因而放假。正是一个周四下午,风雨大作,教室轰然倒塌!所幸当时教室放空无人伤亡,但已足够震惊村内外。
次日,来了不少骑着自行车的人,当年骑着自行车的人相当于现在坐小汽车的领导。他们在教室废墟前指手画脚,说着那些我们小孩子不知所云的长话短话。
随后,或许是“再难也不难教育,再苦也不苦孩子”的吧,暂时借用本村民房继续上课。又几个月后,新的教室在原址上建成,大泥砖木瓦结构,算是有点进步——至今犹存,只是多年以前已经空置不用了。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走进过学校的人们就永远不会忘记这份童年最珍贵最深刻的记忆。因为那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离开父母个和兄弟姐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人开始一种陌生的生活。那是人生第一个起点。可能会因为性格差异,在迈进校门之前,有的恐惧,有的向往,不管内心是怎样一种情绪,那都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